中文名 墨竹圖 作 者 文同
類別 字畫
年代 北宋 絹本墨筆 縱131.6厘米 橫105.4厘米
現(xiàn)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
從某種意義上說,墨竹是中國文人畫的一種標本、尺度、基本功。自文同、蘇軾而至元四家,墨竹之風大興,成為單獨的畫科,從內蘊上與哲學意理融為一體,而從外形式上與書法表里生發(fā)。竹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(xiàn)清高拔俗的情趣;正直的氣節(jié)、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。因此墨竹成了書、畫、道(哲學)的綜合體,成了人格、人品的直接寫照,寓意興寄愈益豐厚,成為中國畫史千載不衰的畫種。
文同(公元1018一1079年),字與可,自號石室先生,又號笑笑先生。四川梓潼人。操韻高潔,能詩文,擅書畫,尤長于畫竹。后人稱他為“文湖州”。北宋皇佑年間進士,曾官司封員外郎、秘閣校理。又受命守湖州,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,故人稱“文湖州”。傳為湖州竹派,影響深遠。
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。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(yǎng)。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(tài),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,開創(chuàng)了“湖州竹派”,在當時和后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。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。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,《墨竹圖》即其傳世杰作。
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,竹葉濃淡相間。史傳文氏之竹“濃墨為面,濃墨為背”,于此可見。筆法謹嚴有致,又現(xiàn)瀟灑之態(tài)。本幅無款,有“靜閑口室”、“文同與可”二印。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。
畫墨竹始于文同。至于畫竹,他曾對好友蘇軾有過表露,說:“吾乃學道未至,意有所不適而無以遣之,故一發(fā)于墨竹”,可見畫竹是他宣泄情感,遣發(fā)胸懷的手段。蘇軾是中國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,也擅畫竹。由于文同、蘇軾等的倡導,宋元間畫墨竹之風大盛,名家輩出。如元代趙孟頫、李衍、柯九思、吳鎮(zhèn)、倪瓚,明初王紱、夏昶等等均以文同為宗師,后人則以“湖州竹派”稱之。竹也就與文人畫結下了不解之緣。